鮑方有些後悔:“後頭有一段描述主角把畫皮撕下來變成猙獰的鬼,跟大師斗法的戲,太簡單了,不夠恐怖。”
陳毅笑著說:“要那麼恐怖幹嘛?你不要搞恐怖主義!”
“可能愛情追求的就是這些,雖然不可能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在大是大非問題上,卻可以同年同月同日死。”央視《百家講壇》主講人紀連海在電影《畫皮》公映前,就被邀請看了專家點映場──這是電影《畫皮》在北京舉辦的26場點映中的一場。
本來紀連海是去看《畫皮》里“挺有型”的陳坤(聽歌),沒想到看到最後“王生”決定跟“佩蓉”一塊死的情節,“非常感動”。
9月22日晚8點,《畫皮》組織了央視《百家講壇》的紀連海、閻崇年、康震等人,對影片進行“歷史研討”,結果演變成了“我最感動的《畫皮》場景交流會”。
深深打動康震的是“佩蓉”被迫服下妖毒的那段──發飆的小唯逼著佩蓉喝妖毒變成妖,自己當王夫人。佩蓉要求小唯不再吃人心,小唯答應後,佩蓉心甘情願喝下妖毒,變成白發魔女,並向眾人謊稱自己才是妖。
康震一直從事中國古典文化研究,他覺得在“服毒”之前,電影像一部“不怎麼精良的武打片”,“服毒”之後“越看越意外”:“電影借《聊齋志異》的‘皮’,畫出的不是鬼,而是輝煌的人性。”
這些評價首先“雷倒”了《畫皮》的導演陳嘉上:“坦白說我一開始想像這個戲沒這麼好,我的底線是有一個比較感性的愛情,一個好聽的故事,一個甄子丹( blog)這樣可愛的人物。”《畫皮》是北京奧運會後公映的第二部國產影片,取材《聊齋志異》中的鬼故事《畫皮》,陳嘉上的電影版《畫皮》側重于王生、王妻與九霄美狐之間的感情糾纏。周迅(聽歌)飾演的九霄美狐在劇中“脫皮”鏡頭號稱耗費百萬,只出現短短6秒;狐妖吃人心的鏡頭也被處理得優雅婉轉──去除了血腥、恐怖的鬼片《畫皮》,看上去更像是部愛情故事。
奧運會之後公映的另一部華語電影,是內地導演曹保平自編自導的《李米的猜想》──同樣為周迅主演,同樣主打愛情,只不過是懸疑類型的愛情。
嚇死人的“畫皮”
《畫皮》出自蒲松齡的《聊齋志異》,原來的關注度並不太高。
1965年,香港左派的長城、鳳凰影業公司導演鮑方將《畫皮》搬上銀幕,劇情基本按照原著,講王崇文偶遇梅娘,被其美色所迷,休掉發妻。其弟王崇武學藝 回家,發現梅娘是鬼怪裝的。梅娘惱羞成怒,將王崇文剖腹挖心。王崇武請來道士與梅娘斗法,降伏妖怪。道士本認為王生咎由自取,耐不住王生家人苦苦懇求,終 救回王生性命。
影片上映之後在香港票房很好,鮑方被邀請到中南海進行內部放映,鮑方對這一情節記憶猶新,在《香港影人口述歷史叢書2:理想年代──長城、鳳凰的日子》提到──
當時陳毅看後非常欣賞,評價《畫皮》“拍得很好,有藝術性又有思想性,也有教育性”。
面對表揚鮑方有些後悔:“後頭有一段描述主角把畫皮撕下來變成猙獰的鬼,跟大師斗法的戲,那段戲太簡單了,不夠恐怖。”
陳毅聽了笑著說:“要那麼恐怖幹嘛?你不要搞恐怖主義!”
1979年前後,鮑方的《畫皮》在內地電影院公映,一時成為街頭的焦點,流傳至今的傳聞是:一個老太太看了《畫皮》,當場嚇死。
傳聞有鼻子有眼,甚至有人言之鑿鑿地說老太太就死在北京工人文化宮影院里,《畫皮》隨之被禁,鎖在中國電影資料館里。
在中國電影資料館工作的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單萬里,從來沒聽說有人看《畫皮》被嚇死,但即使被嚇死,他也並不感到吃驚:“1961年我國第一次 舉辦第26屆世乒賽,周恩來、鄧小平、賀龍、彭真還都出席了開幕式,後來中日進行冠軍爭奪戰,比賽過程異常激烈,中國最終取得勝利時,場內觀眾歡呼不已, 據說僅北京就有5位聽眾在聽收音機時因心臟病突發而告別人世。”
只有一點可以肯定,中國電影資料館的確存有鮑方《畫皮》的膠片,但這決不是惟一的膠片。
今年陳嘉上版《畫皮》前,南京金陵工人影城策劃總監歐陽衝從南京市電影公司的片庫,租到了1965年鮑方拍攝、朱虹主演的《畫皮》。租借費是1天100元。
歐陽衝本來只打算放1場老版《畫皮》,25日晚上放映,放完後接上26日零點的新版《畫皮》首映。
拿到老版《畫皮》拷貝後,影城發現效果還不錯,於是臨時改變主意,從19日開始放映。放映定在一個可以坐50多人的小廳里,準備放映3場。結果一傳十十傳百,大家都要來看“嚇死人”的《畫皮》,50人的廳坐滿了。
“當天我們只能加映,還是場場爆滿。還有很多人開車來看,結果當天晚上又加了一場,一共演了7場。”歐陽衝說。
20日,影城把“嚇死人”的《畫皮》挪到110人的廳,場場爆滿;21日,又挪到了影城最大的一個廳放映,可以坐400多人的大廳,上座率80%──之前這個大廳上映的是新片《李米的猜想》。
影片放到25日,最終因為年代久遠、膠片磨損等原因不得不下片,據影城統計,在不到一個星期里,有三到五千人來看了《畫皮》──這一次可以肯定的是,沒有任何人被嚇死。
太恐怖,太魔幻,不現實
最初的拍攝計劃里,新版《畫皮》也準備拍成“恐怖片”。
重拍《畫皮》最早是香港導演錢永強的主意。他曾與林青霞、鞏俐等人合作拍攝過《新天龍八部之天山童姥》。對香港人來說,鮑方1965年執導的《畫皮》同樣也是讓人念念不忘的經典。幾年前,錢永強突發奇想:用如今的電腦特效技術重拍《畫皮》。
“內地一向沒有放開鬼怪電影,儘管電視劇已經拍過,電影一直沒有讓拍。”錢的朋友陳嘉上第一個勸他不要自討苦吃。
直到去年,陳嘉上聽說錢永強真的下定了決心:導演預訂葉偉信,請甄子丹演男主角武將王二郎,挖心女鬼水美伶則在章子怡()、范冰冰(
聽歌 blog)和周迅之間仔細考量。
2007年6月,錢永強在上海啟動新聞發佈會,宣布《畫皮》開拍後,才發現劇本完全不能通過內地審查,“太恐怖、太魔幻、不現實”。
在錢永強的劇本里,《畫皮》是一個將軍斬妖除魔的魔幻故事,內容跟《聊齋志異》里的《畫皮》沒太大關係,只是借《畫皮》去做一部武戲,恐怖、暴力、驚悚。
如果只是在香港上映,錢永強的劇本其實完全可以拍攝。但“香港不會有人投這麼多的錢去拍一個只能在香港放的戲”,陳嘉上說,放棄內地市場,對投資方來說太冒險。
那時投資方已經投了兩三百萬元人民幣,加上跟甄子丹簽訂的合約,就算不拍也要損失近1000萬人民幣。
投資方也找到了陳嘉上,他即將就任香港電影金像獎主席,對內地審查尺度更有經驗。
2008年3月,廣電總局重申《電影管理條例》有關法規,電影“夾雜凶殺、暴力、恐怖、鬼怪、靈異等內容……有過度驚嚇恐怖的畫面、台詞、背景音樂及聲音效果”的,應刪剪修改。
陳嘉上覺得錢永強的劇本改得比鮑方的版本好玩很多,但也知道它肯定不可能通過。陳嘉上熟門熟路地給出了意見:放棄恐怖,減少打斗,走愛情路線。
“要是不改過來就不可能拍了,這就是中國電影的現實。”陳嘉上說。
開拍前四周,錢永強退出愛情片《畫皮》劇組,陳嘉上補位,出任《畫皮》的導演兼編劇。
“幾乎每個人都說不要拍。”陳嘉上也明白接手的風險非常大:劇本能不能通得過審查、觀眾能不能喜歡……現在罷手只是賠1000萬,再拍再通不過,損失的就是五六千萬。
只有投資方和老攝影師黃岳泰建議陳嘉上繼續。黃岳泰原本只是客串幫忙,陳嘉上的愛情故事讓他很有興趣。他找到陳嘉上,“要是你弄的話我就留下來。”
開拍前一兩個星期,陳嘉上趕出劇本送到廣電總局審查。劇本與現在拍攝出的電影情節大致類似:愛情為主。
陳嘉上在給甄子丹說戲,原來的版本里,《畫皮》主要靠甄子丹來打,為了影片能通過審查,甄子丹的戲份更多改成了“搞笑”。
圖片除署名外,均由《畫皮》劇組提供
不要把我變成傻瓜一個
“不能是鬼。”陳嘉上首先確定了“狐妖”小唯的身份,折中的方式是:最好能比鬼更虛構,讓人覺得不可能是真實的,但不會在現實中聯想,“這樣審批的壓力會小一點”。
“畫皮”最好還能夠容貌美麗,原著里“殺人取心”這種行為已夠讓人生憎。按小唯的扮演者周迅的說法:“小唯只是一只運氣不太好的妖,愛上了不該愛的人。”
“我又不想拍一部恐怖片。”陳嘉上一直堅持這種說法。
鬼片改成愛情片、武戲變成文戲,原定靠打戲貫穿始終的甄子丹缺少了用武之地,陳嘉上就把甄子丹飾演的龐勇設計得“有點搞笑”。
甄子丹聽了之後,只提了一個要求:“不要把我變成傻瓜一個。”
《畫皮》接下來的改造是根據演員進行的。周迅答應得很快,她看中的是陳嘉上對《畫皮》故事的全盤改造。
“其實當時我的劇本還沒有完成,是看著演員來定劇本走向的。周迅來演了,我可以這樣寫了;孫儷( 聽歌)來演了,我可以那樣寫了。”陳嘉上說,看中孫儷,是孫儷剛好剪了短頭髮,符合他想要的“現代感”。
選陳坤演王生,因為陳嘉上理解的王生,感情相對保守,軟弱之處在于,要証明自己可以不被小唯誘惑。陳坤很容易被認為是一個花心男人,表面軟弱,但內心強悍:“我很希望通過王生把他的這種東西帶出來,演出能怎麼樣逗得他有一種力量。”
除“畫皮”之外,陳嘉上本來希望能在劇中多一些妖怪,比如百妖夜行,講講人與妖的關係。但為了能通過審查,也節省製作費用,只保留了一只蜥蜴精小易,讓 小唯至少能有一個同類可以說說真心話。“要不然就只能看著小唯陰沉沉地不出聲,不知道在想什麼。”陳嘉上笑起來,“我也不想讓小唯像電視劇那樣的自說自 話。”“這已經是現在恐怖的極限了。”陳嘉上說。“愛情劇本”果然通過了審查。陳嘉上笑著說:“我們的人生已經夠慘了,愛情故事不要太慘了。”
錢永強的劇本里,電影的結局是只剩一個人,其他人都死了。陳嘉上將之改成大團圓:“我希望觀眾進電影院就發這些好夢,我沒有興趣讓觀眾去戲院里發一場惡夢。”
陳嘉上第一次覺得有些經驗可以跟其他香港導演分享:“鬥爭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。電影局現在起碼一早就跟你說,劇本不能太恐怖,底線是什麼。”南方周末記者 萬靜 發自北京
聊齋誌異原本就有【畫皮】這個故事,白話版本沒有收錄,六、七個白話本大都是節錄20~40篇,也是有沒寫到【畫皮】這篇故事。
不過它和【畫馬】故事差很多,【畫馬】是趙子昂畫的馬會變成真馬跑出來吃草;【畫皮】講的則是女鬼畫皮化美女來勾引男子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