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費曼手札》:把整個人投進去,像一把刀直刺入到刀柄!2005.05.18 文 /凱西爾
理查‧費曼,這位1965年的諾貝爾獎得主,不僅在物理學界堪稱首屈一指,在專業領域外也非常著名。為什麼?
我想,那是因為我們在他身上看到一些我們所欠缺,卻也同時想望的特質:對生活的熱情、對自由的肯定、對權威的懷疑,以及對自我的謙遜。而最難能可貴的是,他還能用幽默感來詮釋這一切。
在《費曼手札》中就有這麼一個例子,時間是1976年,當時有個研究量子場論的科學研討會打算降低門欄,邀請一些知名專家前來共襄盛舉,而費曼也是受邀名單之一。結果費曼怎麼回信呢?他說:「為什麼要邀請費曼那傢伙?就我所知, 他在這個領域裡並沒有做什麼研究,也沒有比別人高明的地方。如果你能再精簡一下名單,只邀請這個領域的核心專家,我或許會考慮列席。」像這樣自謙卻又令人會心一笑的作法,在費曼的書信中就出現了好幾次。
同時,費曼也極為鼓勵年輕人,自由自在去追求自己所感興趣的事物。而不是出自長輩的期許,也不是出自課業或就業的考量,而是靜下心來、捫心自問,自己究竟最感興趣的是什麼?一旦確定後,「就要把整個人投進去,像一把刀直刺入到刀柄。不要問為什麼,也不要管可能碰到什麼困難。」
你,也有以這樣的熱情與決心,愉悅地迎接每一天早晨嗎?亦或仍舊屈服於傳統體制之下,為了他人的期許而扮演他人眼中的自己?
我想,我們喜愛費曼,正是因為他能以身作則,在言行舉止間悄悄喚醒我們心中那股潛在的叛逆因子。也難怪本書副書名要取作《不休止的鼓聲》;理查‧費曼, 正是任何敢於敲出不一樣鼓聲的人心目中,首屈一指的典範,不是嗎?
在315封費曼親筆書信中,小編相信,總有一篇能夠深深打動此時此刻的你。在此小編即節選一篇與你分享,這封信是1981年,由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李維斯寫給費曼的信。當時李維斯對標準教科書裡的範例感到厭倦,也覺得很多科學家與教育工作者喪失了探索未知領域的雀躍心情。讓我們看看費曼是如何回信吧!
親愛的李維斯先生:
謝謝你的善意來信。聽到你說很喜歡我所做的學術報告,讓我很高興。別對那些枯燥的制式教科書失望。只要常常停下來,闔上書本,想想書上到底說的是什麼,然後試著用自己的話去詮釋看看,你就會看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精神。書本給我們的,只是硬邦邦的事實,但我們的想像力可以讓它們栩栩如生。
當我還是個坐在父親膝上的小男孩時,父親就教會我怎麼做了。他讀《大英百科全書》給我聽,常常故意停下來問我,現在書上到底在說什麼呀?例如,書上說「霸王龍的頭有四英尺寬」,意思是說,如果牠站在外面的草地上看你,牠的頭會在二樓窗外,盯著你的臥室瞧。如果牠伸進頭來,會同時撞破兩扇窗戶。等到我稍大些,我們又重讀這些文字時,他會提醒我,霸王龍的頸部肌肉有多強壯,以及體重與肌肉截面積之間有什麼比例關係等等。他也會告訴我,為什麼陸地上的動物不可能長得像海裡的鯨那般大,為什麼蚱蜢可以跳得和馬躍起來一樣高。 所有這些,都來自思索恐龍的頭。
誠摯的祝福
理查‧費曼